舉例來說,少年認為自己可以應徵早餐店的工作,但在實際進入職場後,卻因屢次遲到被辭退;現實狀況是少年的生活作息無法調整到早上五點起床,六點準時上班。因此「就業培力員」會評估少年對自身的能力認知,其實不符合實際狀態。當少年處於行動力高(採取就業行動)、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的「第二象限」時,則難以達成穩定就業三個月的目標。因此透過「職涯探索」協助少年找到能力適切的工作,可以大幅幫助少年進入職場後的穩定度。

「少年就業樣態」的四個象限
第一象限:行動力高,能力認知符合實際- 行動力高,部分少年有經濟需求,或有較明確生涯發展的需要與方向。
- 自主求職能力高。
- 學習意願、動機高。
第二象限:行動力高,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
- 行動力高,有一部分少年有「經濟需求」的急迫性;這種樣態的少年探索動機較弱,亦不清楚職涯方向。
- 另一部分學生因為對於未來迷茫,也不了解自身能力,需要探索生涯方向。
第三象限:行動力低,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
- 大多數沒有急迫經濟需求,行動力也很低。
- 比較要花時間與同儕相處 (人際連結),不想因為工作減少與朋友互動,相對動力較低。
第四象限:行動力低,能力認知符合實際
- 少年沒有想要前進或改變的意願,低動機。
- 少年不了解自己
對應四個象限的「就業培力員的處遇目標與策略」
第一象限:行動力高,能力認知符合實際- 就業培力員主要是協助者,以追蹤職場情況為主,此象限的少年較易穩定工作。
- 確認少年職涯探索的方向,給予相對的支援。
- 透過生涯歷程圖,幫助少年回顧過往的求職歷程。
第二象限:行動力高,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
- 透過協助撰寫履歷、職涯探索牌卡、陪同面試等,協助少年找合適的工作。
- 給予更多探索機會,依照學生提出的職業,尋找合適的職人講堂。
- 媒合提升能力(就業力、技能)的課程。例如:咖啡、室內裝修⋯⋯等。
- BFS(服務使用者回饋)整理經驗,協助少年嘗試不同類型工作。
- 需等待時機,找到想工作的意願與動機,行動力才會跟著提升。
第三象限:行動力低,能力認知不符合實際
- 協助寫履歷、進行職涯探索牌卡、釐清狀態,尋找友善店家。
- 幫助少年模擬面試歷程,增進對工作的認識。
- 連結探索性的活動、提升信心的課程。(ex:參訪、職人講座等等)
- 於少年的就業過程中,大量討論與陪伴,提升現實耐受力。
第四象限:行動力低,能力認知符合實際
- 透過會談釐清少年內在的需要與挫折。
- 從少年過往的工作經驗中,共同討論如何創造成功經驗。
服務過程中也發現,象限間的移動,會影響青少年後續行動力與被服務的意願。通常,第三象限會往第四或第二象限移動,第二象限會往第一象限移動。在青少年行動力低時,嘗試透過少年有興趣的活動、職人講座、課程,引發其動機或提升探索意願,能促使少年逐漸提升行動力。位於第二象限的少年,則可透過嘗試各種的工作,理解自身能力,幫助往後選擇工作時,能有更適切的判斷,進而願意穩定工作、累積能力。
換言之,勵友中心的就業培力員會因著學生樣態於「象限」的落點,對應不同的處遇目標與服務策略。同時,就培員也會根據少年就學、非在學、半工半讀狀態下,評估少年的時間分配,也會與主責社工、家長更多討論少年的重心為何?以就學為主還是工作?再跟學生有更進一步討論,找出最適切少年的發展方向。
>> 當未成年的他,必須邁入職場……│青少年就業01
>> 青少年求職3大預備!│青少年就業02
>> 支持弱勢青少年就業的三大戰隊&資源│青少年就業04